一本“回忆录”三十年出版史

一本“回忆录”三十年出版史

石器回忆2018-02-14 14:295750石器时代CC

  在读书圈混迹有一段时日,自然对写书、做书的人油生敬意与好奇,这亦是我拿起李昕先生这本《做书的日子》的原动力。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版人,李昕几乎是从大学毕业后就直奔出版社而去,这一事业他一做就是33年,直到2014年退休。在这期间,李昕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、香港三联书店、北京的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的编辑岗位任职,迄今仍然被商务印书馆返聘,还是做编辑,他经手出版编辑的书籍有两三千本。用李昕自己的话来说,这可谓“衣带渐宽终不悔”“一生只为一事来”了,岂能没有些许感慨?

  作为一本踏踏实实的个人回忆录,这本书是以李昕担任编辑的时间顺序垂直叙述的,分享了他在1982年到2014年间编辑之路的酸甜苦辣。这里面既有编辑经验与成败得失,也记录了三十年间中国文化界的往来交流、出版业在新时代的更迭与挑战。在李昕面对自己家中的几组大书柜“翻书忆往”、盘点和总结的同时,读者亦能通过他对这三十余年编辑生涯的描摹,了解中国近30年来的出版史。

  在书中第一篇,李昕回忆起当年刚踏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第一件事,就是近一年的校对训练。面对着校对科里绝大多数中学毕业的女孩子,同李昕一样的心高气傲的大学生们虽有自负,但没有经过训练的他们就是眼睁睁地校不出错误,硬生生地吃了一记“杀威棒”。在回望自己几十年的编辑生涯时,李昕感慨,当年的校对经历让他终身受益,因为编辑重点关注的是书的内容,而校对重点关注的是书的文字和格式,没有校对经验的编辑,对于书稿的加工通常就会比较粗疏,遗漏很多技术性差错。试想,这不就像是一位匠人的“基本工”吗?

  而作为一名好编辑,除了基本功的扎实、心思的慎密与细腻,还需要有一定的学识与眼界,擅于挖掘新人佳作。跟随着书中李昕寻访作者的脚步,我们亦能一路拜访到许多名家大家,比如蔡仪、朱光潜、王朝闻、李泽厚等,还能察见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名家云集、编辑阵容强大的景象。而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调任香港三联副总编,是李昕新的挑战。当时刚“上马”的他就听闻内地到香港做出版的人一开始总是很自信,其实水土不服的人很多,甚至有人对他说“如果三年能熟悉就算及格,两年能熟悉就能打A分。”

  1998年至1999年期间,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,香港各行各业都经济萧条,出版业是首当其冲。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,书通常不是刚性需求。从书中记录的“蚂蚁战术”到本地化追求等种种策略,我们能窥见李昕以及其出版团队在新图书市场中的探索。在香港的八年,让李昕无论在文化理想,还是经营理念等方面都开始真正成熟起来。当然,其中亦不乏困境与苦涩,李昕在书点出,在香港做出版是“在深井里游泳,天地非常小,存活很不容易,水又深又冷,非得身怀绝技不可。”

  从香港归来,带着新鲜的眼光重新观察北京三联,李昕又平实地记叙了三联在打造畅销书背后的故事,拓展出版产品线、开发新的图书板块方面的实验,以及生活书店的恢复等等事例。直至退休,他用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来概括自己的心情。这一句波澜不惊的话,却浓缩了这位出版人三十余年的努力与成果,以及一个出版时代的风风雨雨。

  我们不得不承认,在电子阅读、碎片化阅读泛滥的当下,匠人精神越来越可贵的今天,制作一本好书,就像将优良的原材料打磨成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一般,从构想开始,便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孕育过程。这可能是一个人,也可能是一群人,为之编辑、设计、物化到出版流通,付之心力,孜孜不倦。在这里,我想对这些认真而执着的做书人致敬。

石器时代
石器时代cc Copyright © Copyright shiqishidai.cc Rights Reserved.
一本“回忆录”三十年出版史